主页 > 新闻中心 > 新闻动态 >

脑动脉狭窄的新治疗—脑动脉支架

发布人: 蓉创医疗发布日期: 2020-01-22
        脑血管疾病是神经系统常见病和多发病,其中最常见的类型为缺血性脑卒中。脑动脉狭窄是缺血性脑卒中的最常见的原因之一。脑卒中已成为我国城乡居民的第一位致残和死亡原因。其高致死率、高致残率、高复发率严重威胁我国人民性命和健康,同时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目前它的治疗方法仍以药物干预治疗为主,但复发率仍较高,随着脑血管内治疗手段的不断进步和材料学的发展,脑动脉狭窄的支架治疗成功率越来越高,为脑动脉狭窄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提供了新的诊疗途径,也为脑动脉狭窄的治疗带来新的希望。我院神经脑血管外科近年来开展多例脑血管狭窄行脑动脉支架植入术,均获得成功,疗效显著。
       我院神经脑血管外科自成立一年来,共完成150余例介入手术,其中造影106台,介入治疗30台:动脉瘤+脑血管支架13例,急性脑梗塞介入溶栓及取栓17台。脑梗塞介入加静脉溶栓共27台。急性脑梗塞痊愈率45.5%,好转率88%。
       现就一年来,我科开展的脑动脉支架手术及手术经验与大家一起分享:
       一、手术适应症:
       1.首发或复发的症状性脑内大动脉狭窄患者在内科保守治疗失败。
       2.DSA显示脑内责任病变血管狭窄程度》70%。
       3.术前两周内的影像学检查提示责任血管病变区域侧枝循环不良(DSA、TCD、头颈部CTA检查提示)。
        二、手术禁忌症:
       1.近3周内急性缺血性脑卒中;
       2.在在6周内出现过病变血管区域内的脑内出血。
       3.非动脉粥样硬化性病变;
       4.有潜在的心脏血栓来源;
        5.有病发的颅内肿瘤;
        6.头颅核磁显示病变血管为单纯性载体动脉穿通支阻塞。
        7.病变血管管径《2mm,病变长度》15mm。
        8.慢行闭塞性病变、病变处或近端血管腔内血栓形成我、病变远端血管不可干预的重度狭窄。
        9.严重的血管迂曲或变异不易支架系统进入;
        10.对造影剂或使用的材料过敏者;
        11.脑梗死后遗症遗留有责任血管相关严重的神经功能障碍。
        12.妊娠或哺乳期的妇女;
        13.术前30天或接下来的90天内准备实施大手术;
        三、术前准备:术前行心血管系统、呼吸系统术前的评估,能否耐受手术,麻醉前禁食12h,禁水4h,术前预防血管痉挛(尼莫地平静泵),做好医患术前沟通。
        四、术中对导管、微导丝、球囊及支架的选择对手术的成败很重要。
        五、手术过程:一般多选择全麻,麻醉后常规选择股动脉入路,根据主动脉弓的分型、颈动脉迂曲程度选择导引导管,术中造影、导丝通过病变位置、球囊扩张、支架植入等对手术的成败至关重要。
  例1:老年患者反复头昏、头晕多年。
       术前头颈部CTA检查示椎动脉重度狭窄:

       术中造影检查进一步明确椎动脉狭窄及支架置入后血流明显改善。
       例2:老年患者,头昏头晕多年伴一侧上肢无力,双上肢血压相差20mmHg以上。考虑锁骨下动脉盗血综合征。
       入院后,术前行头颈部CTA检查显示锁骨下动脉重度狭窄:
       DSA造影进一步明确锁骨下动脉狭窄:
       术中支架置入后,血流明显得到改善:
       术后患者症状明显改善,肢体乏力恢复正常,双上肢血压明显恢复。
       例3:老年男性,反复中风并瘫痪。
       行DSA脑血管造影显示颈内动脉重度狭窄:
       术中支架置入后,血流明显得到改善:
       例4:中年男性,反复脑梗死,平素头昏、头晕、头痛明显,同时伴有一侧活动障碍。DSA全脑血管造影显示椎基底动脉重度狭窄。行椎基底动脉支架置入术,手术顺利,术前、术后血流明显得到改善。

 
       术后管理:
  1、术后常规复查头颅CT。术后绝对卧床休息24小时,术侧下肢制动6-8小时。
  2、术后严格监护24h,监测心律、脉搏、血压、氧饱和度等生命体征变化。
  3、术后观察过程中如果出现头痛、呕吐、烦躁、兴奋、谵妄等高灌注症状,或出现意识障碍、偏瘫、失语、感觉障碍等神经功能缺失症状,需立即复查头颅CT。高灌注综合征是脑动脉支架术后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对于高度狭窄血管,支架植入术后,可能会导致灌注区的急性过度灌注。控制血压是预防高灌注综合征的关键,术后必须把血压控制在120-130/60-80mmHg,一旦出现高灌注损伤应及时处理。
  4、观察穿刺部位有无渗血及观察足背动脉的波动情况及穿刺侧肢体的皮温,及时调整弹力绷带的松紧度,24h后撤去弹力绷带。术后24h常规复查肾功能、血常规及凝血功能。
5、鼓励患者多饮水,流质饮食,多排小便,利于造影剂的排出,观察患者有无牙龈、口腔和鼻出血。
 
  术后并发症及处理:
  一、出血性的并发症:出血性并发症一旦发生死亡率极高。多有以下几种情况导致。
  1.高灌注:高灌注一般发生在支架术后数小时至2周,因术后血流改变,远端灌注压升高而缺血区域扩张的血管暂时丧失了自动调节功能所致,术后可监测TCD,或出现高灌注症状,急诊复查头颅CT明确颅内有无出血。
  2、血管穿孔:血管穿孔多由于导丝头穿透动脉壁所致。所以术中导丝头端不需要走太远,交换动作时,一定注意观察导丝头端位置保持不动,如造影发现明确的出血点,可急诊用弹簧圈或Onyx胶栓塞。
  3、血管破裂、穿支撕裂:由于球囊、支架选择过大、快速扩张导致血管破裂。一旦血管破裂,可立即充盈球囊进行封堵止血,必要时可考虑弹簧圈闭塞,也可选择开颅血管修补术或动脉夹闭术。
  二、缺血性并发症:发生率较高,多由以下几种情况导致。
  1.支架内血栓形成:血管内皮损伤引起血小板聚集、支架内形成,可导致动脉闭塞。若急性血栓形成,可行急诊动脉溶栓术、机械再通术。
  2、血管痉挛:多由于导管、导丝等材料的机械刺激所致。一般术前泵入尼莫地平预防痉挛,如出现不可恢复的血管痉挛时,需应用球囊成行术或动脉注射钙离子通道阻滞剂。
  3、穿支动脉闭塞;支架释放后斑块被挤压移位,导致穿支狭窄或闭塞。发生后可以用扩容、升高血压等办法治疗,谨慎使用动脉内溶栓。
  4、动脉夹层:单纯球囊扩张更容易发生动脉夹层。一旦发生需要继续进行支架置入术,术后规范抗凝治疗。
  5、远期再狭窄:支架术后内膜过度增生出现大于50%的再狭窄,可引起缺血事件,也可无任何症状。若无临床症状,可继续随访观察,若症状性狭窄综合评估后可行球囊扩张或支架再次置入。
  脑动脉支架有较高的并发症发生率,重点在于预防,需严格筛选患者、把握手术指征、采用规范、细致的操作、术后采用严格有效的抗血小板、抗凝治疗方案。
我科在独立开展脑血管造影、介入溶栓、取栓及大多数的支架、动脉瘤栓塞的基础上,对于高难度的颅内支架、复杂脑动脉瘤手术,常年邀请:中国著名脑血管病专家华西医院谢晓东教授、王朝华教授及彭亚教授(常州市第一人民医院)等,在其指导下圆满完成各类高难度介入手术。


 
 

相关新闻

相关公告

相关媒体

微信二维码

总机:0827-7893333

夜间值班:15608290222

发热门诊:0827-6126113,15082711110

急诊门诊:0827-7888120

监督电话:0827-6126128

医院邮箱:enyang120@sina.com

地址:巴中市恩阳区义阳山路北段1号

邮编:636064

COPYRIGHT © 2015-2021
z